唱好“雙城記”,共建經濟圈,成渝兩地再增大事記。近日,由重慶市政府辦公廳、四川省政府辦公廳共同制定的《共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口岸物流體系實施方案》正式印發實施,圍繞兩地口岸物流體系建設,展開新一輪資源對接,積極構建形成區域優勢突出、運行特色鮮明、網絡均衡發展的高質量現代口岸物流體系。
開放之音,錚錚作響。成渝兩地依托南向、西向、東向大通道,全方位擴大開放水平,形成“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西部陸海新通道聯動發展的戰略性樞紐,成為區域合作和對外開放典范。于“十四五”開局之年,兩地取得聯動發展系列成績:2021年中歐班列(成渝)開行數量超過4800列,開行量占全國比列超過30%;210項川渝通辦政務事項、16項便捷生活行動舉措全面落實;推動國際貿易“單一窗口”互聯互通,完善信息互換和共享服務功能,提升通關一體化效率……
延續這一發展勢頭,成渝集結相關要素資源,全面優化區域協同發展環境,《方案》指出,力爭到2025年,川渝兩地社會物流總額達到14萬億元,社會物流總費用與地區生產總值比率較2020年降低1個百分點左右,5A級物流企業總數達到20家,創建2個及以上國家物流樞紐經濟示范區。從統籌推進區域口岸物流聯網運行、培育提升區域口岸物流經濟發展動能、合作開展口岸物流設施建設運營、優化區域口岸物流協同發展環境等四個方面,合力寫好“口岸物流篇”建設的大文章。
其中,成都以“一市兩場”“鋼鐵駝隊”等開放載體,有效打破不臨江不靠海的內陸城市開放格局。在成都雙流國際機場,2021年,實現飛機起降30.1萬架次,旅客吞吐量4011.7萬人次,居全國第二,貨郵吞吐量62.9萬噸,居全國第七,聚焦提升成渝地區國際通達能力,率先出臺航空經濟“高質量28條”,新開倫敦等國際貨運航線5條、總量增至15條。成都在與重慶協同推進兩地國際航線開辟中,以高質量航空產業發展促進內陸開放戰略高地建設為核心,提升整體的通達能力,在2025年,努力實現成渝地區機場年貨郵吞吐量150萬噸,國際航線覆蓋130個城市,建構起“空中長廊”,助力成渝兩地加快建設國內大循環的戰略腹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門戶樞紐。
此外,力爭到2025年,中歐班列(成渝)年開行量超5000列,“十四五”期間累計開行約3萬列也是未來目標之一。作為全國開行最早、運行最穩定、影響力最大的中歐班列開行城市、全國兩大中歐班列集結中心,成渝兩地在全國中歐班列史上首創中歐班列跨省域共商共建共享合作機制,在中歐班列統一品牌、定價機制、整合資源、提升服務、降低成本等方面開展全方位多層次深度合作,成功把中歐班列(成渝)打造成為全國中歐班列合作共建、高效運營的樣板。
通過發揮優勢、彰顯特色,成都在中歐班列的建設運行上,盡顯開放底色,以加快謀劃新線路為重心,優化中歐班列通道布局。成都成功開辟經加里寧格勒輻射西歐、北歐的海鐵聯運線路以及寬軌段經波蘭斯瓦夫庫夫直達波蘭內陸的線路,有效規避馬拉等擁堵站點;新增成都至英國費列克斯托、荷蘭阿姆斯特丹、德國羅斯托克、波蘭格但斯克等線路,境外聯接城市拓展至69個,務實提升了中歐班列“成渝”號的效能,探索形成中歐班列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
聯動發展的格局還將產出便利化、一體化等外在效應。成都通過持續完善川渝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功能,延伸國際貿易全鏈條服務,深化川渝“單一窗口”合作,推進空運物流單證、鐵路物流信息等互聯互換,降低通關單證成本與縮減貨物申報時間。隨著培育提升區域口岸物流經濟發展動能,打造供應鏈一體化服務體系,推進物流與產業融合發展,進一步優化區域口岸物流協同發展環境,建立區域口岸物流一體化發展,營造一體化營商環境。
在新發展階段,成都堅持“穩中求進”的總基調,著力增強投資、消費、外貿綜合效應,推動經濟實現質的穩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這個過程中,完備的物流體系往往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通過暢通西部陸海新通道、中歐班列、沿江綜合立體物流通道、國際航空網絡通道等物流通道,有效疏通“絲路”堵點,為高度一體化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現代口岸物流體系賦能,達到促進區域口岸物流降本增效的目的,支撐引領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全面融入和服務新發展格局。(代磊)
轉自:國際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