俏麗的雜技小花旦頭戴“翎子”,踩著鑼鼓點,時而整齊列隊,時而騰躍空翻,時而高拋交換,小小的空竹被她們牽引著上下翻飛……這是中國雜技團原創編排的《俏花旦-集體空竹》節目中,精彩絕倫的一幕。
抖空竹是我國傳統民間藝術,當其成為雜技節目的內容元素時,節目是否擁有獨創性從而享有著作權?中國雜技團因發現張碩雜技團表演的《俏花旦》與《俏花旦-集體空竹》高度相似,一紙訴狀將張碩雜技團及相關錄制和播出單位訴至法院。這一問題也成了雙方爭議的焦點。
近日,北京知識產權法院二審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張碩雜技團須停止侵權并賠償中國雜技團相關損失6.8萬余元。
事實上,曲藝表演一直面臨舊行規和著作權保護的碰撞。在司法實踐中如何平衡傳統民間藝術與作品獨創性之間的關系?如何更好地規范和促進曲藝文化市場的創新發展?北京知產法院對這起雜技作品著作權糾紛案的判決給出了答案。
晚會雜技節目被訴侵權
2017年,某視頻網站播放了河南省一廣播電視臺舉辦的春節聯歡晚會,中國雜技團認為其中的雜技節目《俏花旦》與《俏花旦-集體空竹》高度相似,侵犯了其相關著作權益,于是將該平臺公司、廣播電視臺以及表演單位張碩雜技團訴至法院。
據了解,中國雜技團創作的相關作品曾在2004年獲得第六屆中國武漢光谷國際雜技藝術節“黃鶴金獎”,2007年參加央視春節聯歡晚會并獲得“我最喜愛的春節聯歡晚會戲曲、曲藝及其他類節目一等獎”。
“空竹技術是民間技藝、民間文化。自2003年起,我雜技團就已開始從事抖空竹雜技表演?!狈ㄍド?,張碩雜技團辯稱,只有具有藝術性和獨創性的雜技藝術作品才能成為著作權法的保護對象,中國雜技團在起訴時自述涉案雜技節目《俏花旦-集體空竹》源于“王氏天橋雜技”,由此可見,《俏花旦-集體空竹》并不具有獨創性。
對此,中國雜技團反駁稱,抖空竹雖為民間藝術,但中國雜技團在此基礎上通過編排,形成獨立創造性成果,與抖空竹比起來,有明顯區別于既有民間藝術的特征,應該受到法律保護。
為證明版權歸屬,中國雜技團出示了《俏花旦-集體空竹》節目的原創材料以及著作權登記書,并當庭播放了演出視頻進行對比,稱張碩雜技團的《俏花旦》使用的音樂與《俏花旦-集體空竹》完全一致,表演形式雷同,道具和服裝相似。
一審法院審理后認為,中國雜技團的《俏花旦-集體空竹》構成著作權法意義上的作品,經比對,該作品與張碩雜技團表演的《俏花旦》構成實質性相似。張碩雜技團的行為侵犯了中國雜技團對該節目享有的表演權、獲得報酬權,廣播電視臺的行為侵犯了中國雜技團對《俏花旦-集體空竹》作品享有的廣播權、信息網絡傳播權,均應當依法承擔相應的侵權民事責任。平臺公司的行為不構成直接侵權,亦不存在幫助侵權行為,故不承擔賠償法律責任。
據此,一審法院判決張碩雜技團停止涉案侵權行為,并與廣播電視臺按比例賠償中國雜技團相關經濟損失,廣播電視臺在一定數額內承擔連帶責任。張碩雜技團不服一審判決,上訴至北京知產法院。
內容編排獨創性受認可
張碩雜技團的代理人說:“注冊合法但不合情,這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傳統文化,應該給雜技人員留口飯吃。抖空竹作為民間技藝,不應因版權登記來限制民間藝人的演出,中國雜技團通過版權登記注冊方式對空竹技藝進行壟斷,不利于民間技藝的傳承和發展?!?br/>
對此,中國雜技團的代理人稱,提起訴訟是針對侵權節目《俏花旦》,而非針對空竹雜技藝術本身,對于其他藝術團隊出于公益性、宣揚國家藝術的演出,可以授權。雖然《俏花旦-集體空竹》中的抖空竹相關技藝源自“王氏天橋雜技”,但不能就此簡單地認定其中的具體動作、技巧均屬于公有領域,進而認定其不具有獨創性。否則,任何有著歷史傳承和演進脈絡的藝術表現形式都可能因此被排除出著作權法的保護范圍。
北京知產法院二審認為,從《俏花旦-集體空竹》內容看,其諸多抖空竹動作額外融入了包含我國傳統戲曲元素、舞蹈元素的動作乃至表情設計,其在具體走位、連續動作的銜接和編排上亦存在個性化安排,使得相應連貫動作在展示高超身體技巧的同時傳遞著藝術美感。因此,體現了創作者個性化選擇的《俏花旦-集體空竹》,具備獨創性的表達,構成著作權法規定的雜技作品。
此外,北京知產法院對涉案節目對比后認為,張碩雜技團表演的《俏花旦》在開場部分的走位、動作銜接安排,以及多次出現的標志性集體動作等的編排設計均與《俏花旦-集體空竹》獨創性表達內容構成實質性相似。
據此,北京知產法院二審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規范曲藝文化創新發展
北京知產法院在判決書中指出,雜技作品以動作為基本元素,技巧也通過具體動作展現,但雜技作品并不保護技巧本身,通常也不保護特定的單個動作,而是保護連貫動作的編排設計,其載體類似于舞蹈作品中的舞譜。雜技作品所保護的動作編排設計應當具備藝術性,達到一定的獨創性高度。本案中,《俏花旦-集體空竹》的走位、編排,包括融入我國傳統戲曲元素、舞蹈元素的動作乃至表情設計等,均體現其達到了獨創性高度。
該案二審法官庭后表示,雜技是我國擁有上千年悠久歷史的藝術形式,全國多地形成了各具特色、門類多樣的具體技藝類型,具有豐富的作品資源。雜技不僅是中華民族珍貴的傳統文化遺產,還是走出國門、享有國際聲譽的優秀文化名片。我國著作權法將雜技藝術作品與音樂、戲劇、曲藝、舞蹈等作品并列,規定為單獨的一類作品,體現了立法者通過現代著作權法律制度推動傳統特色文化傳承保護、創新發展的目的。
“打這場官司,不是為了簡單的經濟訴求,而是想通過此案在中國雜技界產生里程碑式的作用,提醒各演出團體要有知識產權意識?!敝袊s技團的代理人說,著作權法的根本目的是鼓勵創新,創新同樣可以來源于傳承?!芭袥Q書中解讀了雜技作品的詳細定義、侵權判定標準等,可以為其他案件作一個參考,也有利于規范雜技曲藝文化市場的創新和發展?!?/p>
轉自:法治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